普利策奖公布——其创办人发家致富居然也靠煽动性小黄文
受新冠疫情影响,通常于4月20日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揭晓的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推迟至5月4日(周一)公布,评委会主席达娜·卡内迪(Dana Canedy)在家里通过视频宣读了获奖名单。
卡内迪指出:“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第一次颁发普利策奖是在1917年6月,也就是1918年大流感爆发前不到一年”,“她列举了普利策奖所见证的美国历史上充满挑战的时刻: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马丁·路德·金和肯尼迪总统被刺事件、“9·11”事件等等。
2018年西班牙大流感相关报道
卡内迪表示,这个时代充满史无前例的不确定性,不过新闻业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因为新闻工作者们常怀“飞蛾扑火”之勇气。这场全球性的新冠疫情“前所未有地彰显新闻业在公共服务之中的使命”,也让我们见证艰难时期“文学艺术在人类精神领域的表达和引领力量”,鼓舞我们度过这一“恐惧与不安的时刻”。她说,“毫无疑问,我们今天是在一个极具挑战的时刻公布普利策奖。特别是在困难时刻,普利策奖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
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是美国奖励报纸、杂志、数位新闻报导和文学、音乐创作有杰出表现所设的奖项,具有新闻界“奥斯卡金像奖”之美誉。该奖项于1917年根据报业巨头匈牙利裔美国人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由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统筹。每年颁发21个类别,20个类别的每位得奖者可获得一份证书和15,000美元的奖金;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公共服务奖得主则可领取一枚金牌。一百多年来,已经发展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
普利策奖涵盖新闻奖与创作奖两个大类,但与往年不同的是,本届普利策新闻奖在原有奖项的基础上新增了“音频报道奖(Audio Reporting)”。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信息传播方式都在发生快速而深刻的变革,普利策奖的这一调整也可见出评委会对新媒体生态所作探索的肯定。
根据普利策奖评审流程,作者和媒体对作品的申报作品多发表于2019年,因此本届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名单中没有出现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但它们仍有机会参与下一届评选。普利策奖评委会将在晚些时候寻找合适时机亲自表彰本届获奖者。
普利策奖评审会有史以来第一次线上举行
公共服务奖
获奖作品:《无法无天:阿拉斯加三分之一的村庄没有当地警察》等系列报道共计17篇(Lawless: One in three Alaska villages have no local police)
机构/作者:《安克雷奇每日新闻》(Anchorage Daily News)和ProPublica
该系列报道揭示了阿拉斯加三分之一的村庄没有警察保护的问题,报道认为当局应承担数十年疏忽的责任。报道后资金开始流入当地,立法也发生了变革。
相关报道截图
突发新闻报道奖
获奖作品:《贝文赦免被定罪的杀手,此人兄弟为他主持了竞选筹款活动》等系列报道共计10篇(Bevin pardons include convicted killer whose brother hosted campaign fundraiser for him)
机构/作者:《(路易斯维尔)信使报》(The Courier Journal)
对美国肯塔基州前州长马特·贝文离职前所采取涉及数百人的大赦行动进行的迅速报道,揭示了该过程如何充满黑箱操作、种族差异和违反法律规范等问题。
相关报道截图
调查性报道奖
获奖作品:《他们被骗了:不计后果的贷款如何摧毁了一代出租车司机》(‘They Were Conned’: How Reckless Loans Devastated a Generation of Taxi Drivers)
机构/作者:《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的布莱恩·罗森塔(Brian M. Rosenthal)
这篇报道对纽约市出租车行业调查,揭露了贷款机构是如何让弱势司机背负大额掠夺性贷款并从中获利的,其后果包括至少九人自杀,近1000名出租车牌照所有者申请破产。这一系列事件促使市政府展开全面调查和整治。
相关报道截图
解释性报道奖
获奖作品:《2℃:超越极限》(2℃:Beyond the Limit)
机构/作者:《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这是一组开创性的系列报道,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们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与数据,以科学的方式清晰呈现出极端温度为地球带来的可怕影响。
地区报道奖
获奖作品:《马里兰州议员要求对马里兰大学医疗系统董事会进行改革,提及对Pugh市长等人的交易存在“严重担忧”》等共计10篇(Maryland lawmakers seek UMMS board reform, citing 'serious concerns' over deals for Mayor Pugh, others)
机构/作者:《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
该报对巴尔的摩市长与其协助监督的公共医疗体系之间的利益和财政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有影响的阐释性报道。
相关报道截图
国内报道奖
共有两组作品获奖:
获奖作品一:
《分析错误与监管失效:波音公司和联邦航空局是如何给不可靠的737MAX飞行控制系统颁发合格证书的》等共计10篇(Flawed analysis, failed oversight: How Boeing, FAA certified the suspect 737 MAX flight control system)
机构/作者:
《西雅图时报》(The Seattle Times)的多米尼克·盖茨(Dominic Gates)、史蒂文·米莱蒂奇(Steve Miletich)、迈克尔·贝克
(Mike Baker)和路易斯·凯姆(Lewis Kamb)
报道用开创性的叙述揭示了导致波音737 MAX发生两场致命空难的设计缺陷,以及政府监管的失职。
相关报道截图
获奖作品二:《与舰作战:战舰上因舰队自身而起的死亡与英勇》等共计10篇(Fight the Ship: Death and valor on a warship doomed by its own Navy)
机构/作者:ProPublica的克利斯汀·米勒(T. Christian Miller)、梅根·罗斯(Megan Rose)和罗伯特·法图瑞奇(Robert Faturechi)
在太平洋上发生了一系列毁灭性海难后,该报道深入调查美国第七舰队。
相关报道截图
国际报道奖
获奖作品:
《俄罗斯如何在国外牟利》(How Russia Meddles Abroad for Profit: Cash, Trolls and a Cult Leader)
获奖机构/作者: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通过一系列故事揭示性地报道了俄罗斯贸易经济。
相关报道截图
特稿写作奖
获奖作品:《关塔那摩湾的至暗秘密》(Guantanamo's darkest secret )
机构/作者:《纽约客》(The New Yorker)的本·塔布(Ben Taub)
该报道讲述了一名被关押在关塔那摩湾拘押中心长达十多年的男子的悲惨经历,描述了他如何被绑架、遭受酷刑折磨以及被剥夺自由的遭遇,文章融合了现场报道和饱含感情的笔法,用细致入微的视角呈现了美国更为广泛的反恐战争。
相关报道截图
评论奖
获奖作品:《当我们所构想的民主写在书面上时并不是真正的民主,是非裔美国人的争取才使之成为现实》(Our democracy’s founding ideals were false when they were written. Black Americans have fought to make them true)
机构/作者:《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的尼古拉·汉娜·琼斯(Nikole Hannah-Jones)
这是《纽约时报》“1619项目”中一篇内容全面、深刻、带有个人色彩的文章。“1619项目”得名于1619年首批非洲黑奴在当时的英属殖民地弗吉尼亚上岸,该项目试图将黑奴问题置于美国历史的中心,引发公众对国家建立和革命的讨论,重新定义美国对奴隶制历史的理解。不过该项目遭到了美国国内一些人的不满,在该奖项的推特评论区也有较多对种族问题的争议。
相关报道截图
批评奖
获奖作品:《批评家笔记: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充满风险的改造计划显现麻烦信号》等共计十篇(Critic’s Notebook: Troublesome signs in LACMA’s risky reorganization plan)
机构/作者:《洛杉矶时报》(the Los Angeles Times)的克里斯多夫·奈特(Christopher Knight)
该奖项表彰一位批评家为社区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奖者克里斯多夫·奈特通过一系列专业又有力量的文章,对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的拟定改革方案进行了批评建议,并解释了这些建议对该博物馆的使命带来的影响。
社论写作奖
获奖作品:《无定罪身亡:消除公共信息法中的危险漏洞》(Death Without Conviction: Close dangerous loophole in public information law)
机构/作者:美国得克萨斯州《帕勒斯坦先驱报》(Palestine (Tx.) Herald Press)的吉尔菲·盖瑞特(Jeffery Gerritt)
这一系列社论揭露了美国得克萨斯州一个县监狱内预审犯人令人震惊的死亡事件,反映了这一现象在该州逐渐上升的趋势,并勇敢地挑战了试图掩盖这些悲剧的当地治安官和司法制度。
相关报道截图
社论漫画奖
获奖作品:《纽约客》(The New Yorker)的一系列封面及插图
机构/作者:《纽约客》(The New Yorker)撰稿人贝瑞·布里特(Barry Blitt)
这一系列作品以极具迷惑性的水彩画甜美风格和看似温和的人物漫画讽刺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个性和政策。
相关报道截图
专题摄影奖
获奖机构/作者:美联社的钱尼·阿南德(Channi Anand)、那图塔·汗(Nukhtar Khan)和达尔·雅辛(Dar Yasin)
这三位摄影师都出生在当地,并且在通讯管制的情况下完成。他们以令人震惊的照片揭示了克什米尔争议领土上被印度重新剥夺自由的民众生活。作者之一的雅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品获奖对他来说既是专业成就,还具有个人意义。他说,“我拍摄的不是他人的故事,只是我的故事。能成为普利策奖得主并与世界分享我的故事,我感到非常荣幸。”
相关报道截图
音频报道奖
获奖作品:播客《美国生活(This American Life)》第688集《出局的人群(The Out Crowd)》
机构/作者:《洛杉矶时报》的《美国生活(This American Life)》播客制作团队及该报记者莫莉·奥图尔(Molly O'Toole),和Vice新闻(Vice News)自由撰稿人爱米莉·格林(Emily Green)
针对受到特朗普政府“留在墨西哥”(Remain in Mexico)政策影响的人们所作的详尽而具启发性的新闻报道。
相关报道截图
2020普利策创作类奖
戏剧奖
戏剧奖授予了迈克尔·R·杰克逊(Michael R. Jackson)的音乐剧《一个奇怪的循环》(A Strange Loop)。这部形而上学的音乐剧追溯了艺术家将身份、种族和性意识转化为对人类普遍恐惧和不安全感的沉思的创作过程,这些问题一度将他推到文化主流的边缘。
历史奖
历史奖授予了卡勒布·麦克丹尼尔(W.Caleb McDaniel)
的《自由的甜蜜滋味:美国奴隶制和赔偿制度的真实故事》(Sweet Taste of Liberty: A True Story of Slavery and Restitution in America)。该作品深入研究了一个19世纪妇女在绑架和再奴役中幸存下来并起诉其绑架者的故事,并对黑奴赔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传记奖
传记奖授予了本杰明·莫斯(Benjamin Moser)的《桑塔格:她的生活和工作》(Sontag: Her Life and Work)。这是一部悲情而优雅的作品,它捕捉到了作家桑塔格的天赋和人性,同时也捕捉到了她的嗜好、暧昧的性取向与易变的热情。
诗歌奖
诗歌奖授予了杰里科·布朗(Jericho Brown)的《传统》(The Tradition)
。这是一部精巧的诗集,兼具精致性和历史感,唤起人们对易受敌意和暴力伤害的身体的关注。
非虚构图书奖
非虚构图书奖授予了安妮·博伊尔(Anne Boyer)的《不死者:疼痛、脆弱、死亡、医学、艺术、时间、梦想、数据、疲惫、癌症和治疗》(The Undying),这是一份关于疾病的残酷和美国癌症治疗体系资本主义运作机制的难忘叙述。该奖同时授予了格雷格·格兰丁(Greg Grandin)的《神话的终结:从前线到边界墙,在美国的心灵中》(The End of the Myth: From the Frontier to the Border Wall in the Mind of America)。这本书探讨了美国无限扩张的神话,并为思考当前的政治事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背景。
音乐奖
音乐奖授予了安东尼·戴维斯(Anthony Davis)的《中央公园五号》
(The Central Park Five),这部一部充满勇气的歌剧作品,于2019年6月15日在长滩歌剧院首演,以强有力的声乐创作和敏感的管弦乐编曲巧妙地将一个臭名昭著的当代不公事例转化为同情和希望。
小说奖
小说奖授予了科尔森·怀特黑德(Colson Whitehead)的《五分钱男孩》
(The Nickel Boys)。小说以简洁而令人心碎的笔触讲述了吉姆·克劳时代,佛罗里达州一所少年教养院里发生的虐待案,展现了一个关于人之坚韧、尊严与救赎的有力故事。
除了新闻奖和创作奖,今年还有一个特别奖项,颁给了美国记者、社会学家艾达·贝尔·韦尔斯(Ida B.Wells)。她于1909年创建了美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反对黑人与白人分开游行,为争取平等的女性选举权而努力。
传奇新闻大亨普利策
从1917年开始已经颁发超过百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被公认为业界良心,一直以来向全世界彰显了新闻应该追求公正、传递正能量的形象。但是,颇为讽刺的是,你能想象普利策奖创办人约瑟夫·普利策正是利用一篇篇在当时备受诟病的类似微信十万+小黄文才赚来大笔用以颁发奖项的财富吗?
约瑟夫·普利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报业巨子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只是一个满怀梦想的新移民,他从匈牙利来到美国时一文不名:既没有金钱、又没有亲友及熟人,还不懂英语,但经过自己的发愤努力,不但成为蜚声报业的大亨,而且还留下宝贵的遗产:他投资创办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声誉卓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策奖更是新闻界的最高荣誉,获得该奖被视为新闻人的殊荣,备受重视。
普利策1847年4月10日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东南部的马科(Makó),他的父亲是一个富有的商人,家族有犹太人血统,母亲笃信天主教。在普利策六岁时,老普利策赚够了钱早早退休,那时他们家庭有能力送普利策去私立学校读书,学德语及法语,但普利策11岁时父亲去世后家景每况愈下。普利策从小桀傲不驯,17岁时已经身高近两米,他决定离家出走去外国参军,他应征奥地利陆军、法国驻扎在墨西哥的外国军团和英国驻扎在印度的陆军,但均因视力不佳和身体虚弱而遭到拒绝。他在德国汉堡偶遇一位为美国联邦政府征兵的人,应征参加南北战争为北军效力来到美国,开始了他在新大陆的多彩生涯。
普利策到美国后,加入了林肯骑兵队(Lincoln Cavalry),普利策会说三种语言:匈牙利语、德语及法语,但几乎不会说英语,好在当时林肯骑兵队中的军人大都是德国移民,因此没有语言障碍。不到一年南北战争结束,普利策退伍来到纽约。纽约虽然是大都市,但到处都是来找工作的退伍军人,竞争激烈,普利策没有什么专长,因此找不到好的工作,囊中羞涩时甚至会露宿街头,无奈之下他只能来到圣路易斯寻找机会。
投身新闻业
圣路易斯在内战时没有遭遇战火,是南方有数的大城市之一。普利策一面打零工,干过诸如赶骡子、行李员、侍者等工作,一面在图书馆发愤学习英语和法律。据伊丽莎白•布伦南与伊丽莎白•克拉瑞杰合著的《普利策奖得主名人录》(Who’s Who of Pulitzer Prize Winners)记载,普利策有一次在图书馆棋艺室观看两位常客弈棋的时候,他对一步棋的精辟论断使弈棋者大为震惊,并和他聊了起来。这两位弈者是一家德语大报《西方邮报》(Westliche Post)的编辑,他们十分看好普利策的能力与经历,给了他一份报社的记者工作,成为他事业的最大转机。
记者职业对普利策来说如鱼得水,他拼命工作,被誉为不知疲倦的工作狂。1872年普利策25岁时从一家濒于倒闭的报社老板那里获得控股权,成为一个出版商,在新闻界崭露头角,并从一个圣路易斯贫民区大街上的匈牙利移民流浪汉脱胎换骨成为上流社会的风头人物:衣着考究、留着漂亮的胡子、带着金丝眼镜、精通英语,到处演讲、出版报刊、主导舆论。此后一系列的精明决策使他成为《圣路易斯邮报》(St. Louis Post-Dispatch)的老板,并将《圣路易斯邮报》办成著名大报。
普利策在圣路易斯办报时,就以大量刊发调查政府腐败、富人偷税漏税的文章著称,他还经常撰写社论批评官商勾结等行为,得到读者积极响应,报纸销量不断增加,也为自己积累了财富。但1882年在《圣路易斯邮报》报馆内发生的一起枪击案使得普利策不得不离开圣路易斯,搬到纽约居住。普利策到纽约后,以34.5万美金的巨额代价收购了《纽约世界报》(New York World),并将该报办成知名报刊,并成为民主党的重要舆论阵地。
在竞争激烈的纽约,普利策为了办好自己的报纸,呕心沥血,奇招叠出,他的惯用手法是制造轰动新闻。比如他收购《纽约世界报》(New York World)后不久,1884年得知在建的自由女神像基座遇到资金短缺问题而不能完工,便公开宣布募集10万美元计划(约合今日的230万美元),并承诺捐款人无论捐款多少,都将在他办的报刊上登出他们的名字,引起人们的好奇。
普利策并将捐款人的附言刊登出来,其中一个小男孩捐了5美分,他说自己是个穷孩子,但也希望将钱捐给建基座之用。普利策的募捐行动大获成功,一共募得102000美元,其中80%的捐款人捐款不到1美元,同时他的报纸也读者激增,销量不断上升,在其后的10年中,《世界报》的发行量攀升至60多万份,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在1885年夏天,《世界报》的读者看到了一个不寻常的报纸头版:该报出版者约瑟夫·普利策,要求读者为自由女神像捐一小笔钱。他说,“我们不要等待百万富翁给我们钱,”
1896年至1898年期间,普利策卷入了一场与威廉·伦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领导的《日报》(Journal)的激烈发行大战,成为报业史上的一段奇闻。
普利策旗下的《世界报》在每周日刊载连环漫画《霍根小巷》,漫画的主人公是个穿着肥大黄衣服的孩子,作者借“黄孩子”东游西逛的故事,讽刺世俗人情,滑稽而有趣,在当时受到了许多读者喜爱,也借此宣扬了报纸的主张。普利策的商业对手、赫斯特把黄孩子作者挖走后,普利策另请画家,于是两家报纸星期日都刊载黄孩子的连环画。
这场争夺“黄孩子”的战争在整个纽约引起轰动,两报借人们对此事的关注大肆策划刺激性报道,争夺读者。
在《纽约新闻报》和《世界报》的激烈竞争中发展起来的黄色新闻,以及这种新闻报道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引起了全国报纸的效仿。众所周知,美国为与西班牙开战找的理由是缅因号军舰突然在古巴哈瓦那港爆炸,1898年这件事被包括普利策的《世界报》在内的大众化报纸用来连续做出一系列煽动性报道,甚至刊登了伪造的缅因号舰长给海军部长称爆炸并非事故的电报,美国民众被瞬间激怒,促使国会短时间内便通过了宣战决定。
这在多年后被称为“美国新闻史上最无耻的行为”。
缅因号爆炸事件《世界报》头版
巨大的压力、疯狂的选题、无序的扩张足以令人错乱,且已发展到对当事人身体的戕害,普利策旗下《世界晚报》执行主编被家人送进了精神病院、普利策同样进入报业发展的弟弟以自杀终结生命。
普利策本人则在39岁开始视力严重下降直至失明,因精神衰弱到无法接受任何噪音,普利策生命后期的十几年时间都住在一艘顶级隔音的游艇中在海上四处飘荡。
听不得噪音又失明的普利策却喜欢听音乐,好在他的财富足以让他维持在游艇上供养一支乐队随时为他演奏的生活,高薪聘用的秘书班子每天为他精选全国报纸内容并读给他听,以供他为《世界报》把握大方向。
这样的身体状况,让普利策晚年犯下差点毁灭此生事业的错误。1908年,《世界报》头版公开质疑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政府在操作巴拿马运河开发时存在贪渎行为,盛怒之下的罗斯福政府以诽谤罪起诉《世界报》,整个案子持续近2年时间,即使总统已经换届为塔夫特,双方仍在僵持,且早已脱离案件本身演化为整个美国新闻界与政府间的对抗。
1910年,法院宣判普利策无罪之后,西奥多·罗斯福又以个人名义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至1911年最高法院驳回西奥多·罗斯福上诉,整场事件才最终结束。
这场危机促使普利策做出不少反思。普利策后来对《世界报》在美西战争中的煽情做法深表后悔,并退出了黄色新闻大战。但赫斯特在1901年仍公然在《纽约新闻报》上煽动刺杀总统麦金莱。同年9月,麦金莱遇刺身亡,从凶手的口袋里搜出了刊有煽动刺杀总统言论的这份《纽约新闻报》。民众因此逐渐对黄色新闻的负面影响产生厌恶,黄色新闻风潮渐渐退去。
“黄色新闻”的煽情主义宣传,有违新闻界长期以来一贯奉行的最高准则——真实性原则。在追求利润、追求发行目标时,黄色报纸将报刊的使命、将社会公正抛在脑后,背离了近代社会的报业传统。
漫画嘲笑普利策与竞争对手伦道夫·赫斯特在美西战争前的舆论争论
但是,黄色新闻潮也带来了新闻业务领域的变革,如其故事化的报道手法发展
了现代新闻报道的“故事模式”,其开创了一些新闻专栏的模式。
普利策旗下的报纸在社论方面最有建树,社论奖也是普利策奖中设立时间最长的奖项。普利策认为社论是一份报纸的心脏,他通过社论攻击政府腐败行为、富人偷漏税和赌徒、支持改善穷人的生活条件、发动人们捐款、改革。
普利策能赢得后世尊重的确在于他晚年对新闻业的反省,他认为“一个愤世嫉俗、唯利是图,或蛊惑民心的媒体,最终会制造出一样卑劣的民众。塑造共和国未来的力量,掌握在未来的新闻记者手中。”
普利策奖与新闻教育
普利策的远见卓识在于将新闻作为一门专业学科来看待,他是第一个号召在大学里设立新闻学院以便培养职业记者、编辑的人,他设立的普利策奖对新闻学、文学、音乐和戏剧的持久影响力也早已为世人所公认。
1892年普利策第一次向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提出捐款创立新闻学院,但被婉拒。在当时,人们还未把新闻当成一门学问,而只是当成一种技艺。并且有许多报纸编辑嘲笑普利策的想法。1904年,他在一篇登于《北美评论》的文章中答道:创办新闻学院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好的记者,让他们办出更好的报纸,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我希望开展一项运动,把新闻提高到一个学术性专业的层次。”此后,他又与哈佛校长C.W.埃利奥特探讨此事。“根据他们的讨论,埃利奥特和普利策提出了一套新闻学院的全部课程,即强调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辅之以新闻技巧方面的课程。”
最初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
后来,在普利策的一再要求下,哥伦比亚大学终于接受了他的捐赠及计划,按他1911年逝世时的遗嘱,给大学的捐赠总额为200万美元,哥伦比亚大学在这个数目上又增加了50万美元。但普利策本人并未目睹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成立,在他去世后一年,学院成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如今成为美国一家历史悠久、声誉良好的新闻学院,在新闻学界和业界享有崇高声望。此外,学院还主持评选一年一度的普利策新闻奖。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门前墙壁上刻着“FOUNDED BY JOSEPH PULITZER 1912”(1912年由约瑟夫·普利策创立)
1911年10月29日普利策在他的游艇停靠在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港的时候平静去世,享年64岁。一年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正式开办招生、1917年哥伦比亚新闻学院颁发首届普利策奖。
普利策是一个复杂矛盾体,他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崇尚新闻理想、为素不相识的普通民众争取过不少权益,但他同样是一位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为达目的近乎不择手段、对手下粗暴无礼、十分享受巨额财富带来的奢华生活,与家人的关系更是糟糕,不出席母亲的葬礼、与同在报业发展的弟弟互不来往、与妻子长期分居即使他们在一起孕育了七个孩子。《纽约时报》对他的一生有着精辟的评价:普利策从赤贫到获得财富并且握有权力(指公众影响力),是美国梦的绝佳写照。
参考资料:
https://www.pulitzer.org/
https://tech.sina.com.cn/roll/2020-05-05/doc-iirczymi9925392.shtml
https://mp.weixin.qq.com/s/DfL9F_CFxBxHOuO6y9HUDA
https://share.america.gov/zh-hans/joseph-pulitzer/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042237
相关阅读:
作者:海哥,本文经授权发表,版权归属作者。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